在科技浪潮汹涌的当下,农业正经历着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的观点,更是为我们点明了智慧农业前行的关键脉络。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生产和供应面临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未来农业发展将需要采用新的模式和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质量和可持续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未来农业发展的模式。
根据海关最新数据,今年1月份至3月份,我国累计粮食进口量为2270万吨,同比减少40.8%。其中,除大米进口小幅增长外,小麦、玉米、大豆、高粱、大麦等粮食品种进口全线回落。粮食进口减少有助于改善国内市场预期,增强贸易加工企业市场信心,推动国内粮价企稳回升,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我国粮食自给能力,牢牢把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目前赏花经济的痛点之一是游客“只来一次”,缺乏可持续消费动力。因而,应构建多元化消费场景,实现赏花游从“观赏”向“体验+消费”升级,提高赏花的重游率,增加游客多次消费的可能。
近年来,北斗导航、5G等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流通、服务等环节,在一些地方,农业不但改了模样,还变了内涵:物联网、大数据引领“无人化”农业正逐步替代看天浇水,靠经验施肥的传统耕作模式,数字农业将会是农业现代化的更高级阶段。
如今,根据农村产业发展新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的职业院校并不在少数。一方面,乡村产业的提质增效、乡村新业态的持续涌现,让职业院校看到了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特色产业的新方向和新机遇;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发挥自身专业、人才、技术优势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正变成其助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成为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必然和双向赋能。